1922 年 10 月,爱因斯坦和妻子开始了一段特别的远行,他们去到了日本、中国、巴勒斯坦、西班牙等地,这次旅行持续到了 1923 年 3 月,近半年时间。爱因斯坦把在这过程中看到的许多奇闻逸事记录了下来,形成了一份日记,泽夫·罗森克兰兹(Ze'ev Rosenkranz)根据这些资料,整理并编写出了这本《爱因斯坦旅行日记》。
爱因斯坦其实留下了多本旅行日记,写下日记的时间集中在上世纪 20 - 30 年代,这个时期世界各地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时整个世界被战争的阴影笼罩,暗流涌动。爱因斯坦的日记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这也成为此后人们回顾那个年代的又一个切面和角度。
爱因斯坦的日记还有两个特点特别值得留意。一是私人化,爱因斯坦的日记非常个人视角,当中甚至不乏对种族的偏见和自身的优越感——这些偏见很多是那个时代大家普遍的认知,即便是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人也同样有着局限性。
比如在《爱因斯坦旅行日记》中收录的内容里仍然有着对中国人乃至亚洲人的刻板印象(但同时也表达了对苦难人民的同情。并且此后爱因斯坦一直对中国有高度的关注,他也是最早呼吁国际社会援助被日军侵略的中国的科学家之一),书中还有一些内容以现在的视角看也会充满争议。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这些日记被认为是爱因斯坦原本没有为了要出版的,只是作为个人私下的记录——这不应该被过于苛责。
另一个特点则有趣很多,除了文字,爱因斯坦的日记里偶尔还会出现图画,这些爱因斯坦手绘的小图更加生动地记录了他听到的或者观察到的信息或景象,比如他画了火山和蒸汽云、不同的帆船的样子……在大家知道的物理学之外,从日记里能看到爱因斯坦对几乎所有事情都有着广泛的兴趣,这是我们可以想象的爱因斯坦应该有的样子。
在《爱因斯坦旅行日记》中,我们能看到爱因斯坦踏足他之前从未涉足过国家与地区的见闻,其中有在新加坡、香港和上海的短暂停留、在日本 6 周的演讲、在巴勒斯坦 12 天的短期访问和在西班牙的 3 周访问等等。它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生动、鲜活且真实的爱因斯坦,而跟随着日记,我们也好像跨越了时空,跟着爱因斯坦来了一次与广阔世界相遇的新奇体验。